尋找失落的清明情懷
●李琴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杜牧的一首《清明》讓我們感覺到了清明時節的清、冷、凄、悲。今年的清明,因為家隔千里,沒有回去掃墓,心中頗感惆悵,有著一種對親人的思念,也有一種不孝的悲傷,有時候真的點“恨”這個撥動人心弦的節日。而在昆明,清明上墳的習俗也同樣在進行,可是清明的文化失落了,一代代的后輩已經不知道清明的真實含義,有的覺得是封建迷信,所以在祖先的墓碑前或者英雄烈士的公墓前有許多大為不敬的行為舉止也沒有得到大人或老師的制止和指點,大家對于“根”文化的理解也尤其尚淺,所以清明實際上已經沒有文化了,此次僅對清明文化和清明情懷作淺層次的探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開篇所引用的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宋代詩人程顥的《郊行即事》——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很好地寫出了清明時節參與各項活動的快樂心情。下面我介紹幾種比較盛行的節日活動: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國家進行節假中改革,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放一天假,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視和傳承。如果僅有節日的假期而沒有節日的文化這是可悲的,因為我們取其末丟其本了,以個人之見,清明節紀念英烈和先人,是對逝者的緬懷和尊重也是也對歷史的銘記,它蕩滌我們的心靈,告慰祖輩,反思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地好好地生活,為血脈的傳承,為人類的未來,為大家,為小家。我們常常說“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而我們又“背叛”了多少次呢?
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自己,就知道宇宙的浩瀚和博大,而每一個人卻只有滄海中的一粟,我們沒有自高自大自狂的資本,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屬于自己的路,珍惜每一天自己的光陰,做最優秀的自己,造福于社會和人類。尤其是作為學校,更加應該重視這些傳統節日來歷、文化和安排的指導,讓我們的文化不在節日中被失落,讓我們的節日在文化中度過,過更有意義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