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敬業 科學施教
——“綠色指標”給我帶來的思考和啟發
初次聽到“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這個新名稱,我充滿好奇,直到前些日子,我在區民辦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中有幸聆聽到王雪龍老師對《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的解讀,回來后查閱了大量資料,在慢慢研讀中,對這項關于學生學業質量的綠色評價指標總算有了一個初步認識。
“綠色指標”主要是指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業動力指數、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師生關系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指數、品德行為指數以及進步指數這10項內容。對于一線的普通教師而言,我更關注的是微觀方面——教學。因此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和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兩項指標。
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很大程度決定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在學習中,無論哪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碰到困難,此時不同的學生面對難題、困惑所表現出的行為反應都大為不同。那么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就在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有興趣、充滿自信的學生就會迎難而上,越挫越勇;反之,就會退縮,愈來愈困難。作為老師,我們往往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急于追求成績,根據教學大綱上的要求,一刀切,使一些學習習困難的學生在屢屢失敗中學習興趣盡失,自信心挫傷。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一個學生被看成什么樣,被說成什么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現實。所以我們做老師的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表現應該多鼓勵和表揚,耐心地幫助他們,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碰到學習困難時,我們應分層設立教學目標,讓能力強的進一步發展,讓能力弱的也能達成學習要求,從而吸引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使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解決難題與困惑,使學生的學習動力指數增加。記得四年前,我剛接手了一個叫鄧某的學生,他每次語文測試都只能得二三十分,但在其他方面并不甘心落后與別人,我便找他談話,給予他鼓勵。有一次測試我發現他居然得了46分,我評講考卷時改變了以往的模式,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表揚,并給予了進步較明顯的學生物質獎勵。鄧某當時眼睛里流露出了我從未看見過的欣喜與堅定。接下來,他在語文學習上特別上進,每次做《一課一練》他總是爭著最先批過。大約經過三個學期,他的語文成績已經上升到了優秀行列,并且比較穩定。每個班都會有后進生,上個學期,三(2)班胡某的爸爸來接孩子,他一再說:“孩子考得不好!”“孩子太差,我都沒臉見你們老師。”我糾正他:“孩子思維很活躍,課堂上只要認真,質疑解惑還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你不能拿他和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比,這樣孩子永遠沒有學習的動力,永遠不會有自信。你應該鼓勵他,向他提出再高一點的要求,讓孩子像爬山一樣,慢慢向上。”在我的開導下,他評判孩子的尺度逐步改變,孩子在鼓勵與肯定中找回了自信心,學習興趣也隨之增加,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學生學業負擔指數的測評也提醒了我作為一個老師,在教授學生學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上海靜安區調查發現,有些教師將學生所有在校課余時間,都用來補習自己所教的科目,甚至犧牲休息時間給學生“補課”,班級平均分雖然略高于其他班級,但老師這樣的“付出”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的肯定;相反學生居然把教師的行為看成是壓抑、侵犯,是被迫無奈的學習。如果一個學生成績很好,除去每天在校學習時間,還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在回家作業上,那么孩子失去更多的是寶貴的睡眠時間、玩樂時間和自由空間。常言道:教孩子三年,為孩子設想三十年。那么,好成績如果建立在失去身心快樂、健康的基礎上,是不是還值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共同思考的問題。
我們做教師的要敬業,但敬業不是拼體力、耗時間,更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抓成績。《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現今對于學生學業質量的測評,已經很明晰地從單純考量學生學業成績轉化到對學生全面發展現實需要的能力考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積極思考自己的教學方式,真正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從教育第一線的實踐中去探尋教育的真諦,把精力投注于課堂的觀察、學情的關注、教法的提煉、學法的指導,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改進教學策略,獲得教學的高效率。科學敬業、科學施教,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盡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