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臂少年到博士研究生——云南育才殘疾學生吳連才的人生逆襲

(吳連才博士(左)在玉溪師范學院,接受云南育才教育集團宣傳部任正銘的采訪。)
在云南玉溪師范學院擔任學報編輯工作的吳連才,在玉溪市紅塔區糖業小區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妻子李冬艷在事業單位工作,家里有一兒一女。對擁有的這一切,作為博士研究生的吳連才總愛說:感謝生活,感謝云南育才。
(一)
1987年大年初二上午10時多的那一聲爆響,對僅有6歲的吳連才就是一個驚魂惡夢。在石林縣大可鄉麥地中村的一處地壟旁,有一臺高高架在電線桿上的變壓器,多年里在正常運行著。而不知什么時候農民修水渠把溝里的泥土挖上來堆在溝埂上,日積月累溝埂便和變壓器齊平了。這天趁著在村里當機電員的父親吳文林不在家,6歲的吳連才就和十多個小伙伴到變壓器旁邊的土場上玩耍。有小朋友告訴他說,變壓器里有鳥窩。好奇的小吳連才就爬上去看。剛把手一搭上去,電光石火般地一聲巨響,5000伏的高壓電即刻把吳連才擊倒。被高壓電擊昏了的吳連才醒來時,媽媽和鄉親們已經用馬車把他送到了石林縣醫院。見著左臂被燒焦了的孩子,醫生立即進行了傷口處置。然而還是發生了傷口感染,三個月后不得不轉送到昆明延安醫院。由于傷勢嚴重,為了保住生命,吳連才的父母含淚同意對孩子實施截肢手術?;艘蝗f多元的醫療費,從此吳連才的左臂齊肩膀處不復存在。那個年代,由于教育資源匱乏,當地小學時隔三年才招一次學生,吳連才是9歲時才上小學。他記得那所村小學,一共有兩個班,兩個年級30多名學生,只有一個老師上課。教室里前后有兩塊黑板,兩個年級的學生背對背地坐。老師給這個年級的學生講完課就叫學生做著作業,然后又到教室對面去給另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那個村小民辦教師一個人上著語文、數學、思品和體育課。在那里吳連才讀到了四年級。后來考到大可中心小學完成了小學學業。吳連才說,不得不承認他的小學學習成績是比較差的。
讓他的父母沮喪的是發現兒子小學畢業后,竟沒有初中可讀。1994年石林縣全縣小學畢業生為4000多人,石林一中和民族中學這兩所重點中學僅僅各招4個教學班,總計也就400人。在當時我國每年平均只有74%的小學生能夠升入初中,只有48%的初中生能夠升入高中。在云南省即使在1996年時,全省小學畢業人數為57.98萬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也僅為74.6%。當年全國萬人口中,中學在校生人數為475.2人,而云南省萬人口中中學在校生為330.1人。
“連身體正常的小學生都難以進入中學讀書,何況你家里的一個殘疾娃娃還想讀什么初中,不如趁早教他學一些做農活的本事,讓他這輩子能自己混口飯吃就不錯了。”鄉親們說。
吳文林這位性格執拗的農民,幾乎是跑遍了石林和石林周邊的中學,竟沒有一所學校愿意接收他的小孩就讀初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吳文林得知石林育才學校正在招生,便當天去了育才。當時,對已經習慣了孩子被拒收入學的吳文林,知道育才學校校長郭跨存親自決定錄取吳連才時,竟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他激動得拉住郭校長的手,卻沒有說出一句話。
(二)
在石林育才學校1998級中五班,吳連才有幸遇到了被他稱為“一輩子也忘記不了恩人”——數學教師、班主任劉世聯。面對膽怯、自卑的吳連才,劉老師比對其他學生給與了更多的關心。劉老師常對吳連才說“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只有知識。”他以自己當年在農村求學的艱苦經歷告訴吳連才。自己生活在農村,一家四姊妹,父母都在務農,沒有任何背景,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個人奮斗,當年自己就是憑著一股子熱血努力學習,才考上了重慶潼南師范學校而改變命運的。吳連才的家離縣城有20多公里,那時每天往返學校的班車非常少。遇上回不了家,劉老師常把吳年才帶到他家里吃飯,和他屈膝談心,給他指出已經在身體上存在的不足,就必須靠后天的努力來彌補,把身體殘疾帶來的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壓力,轉變為前進的動力,隨時保持一種危機感、緊迫感,從而自強不息。在吳連才眼里,劉世聯不僅僅是一位好教師,更是兄長,是朋友。
吳連才回憶在石林育才學校讀書的三年,他最大的收獲是從小懂得了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重要性。他說,純粹的學習是無止境的,可以在人的一生成長中不斷學習,而如何做人,是需要從小奠定基礎,選擇一種做人的方向。這種選擇往往具有難以逆轉性。他很感謝在育才學校遇到的語文老師刁景明、英語老師劉元、生物老師聞自榮、體育老師高樹顯。這些老師用不同的方式,給他樹立了做人的信心。由于老師的引導和同學們的關心,吳年才在學校里感受到很有安全感,能和大家在一塊輕松學習、愉快生活。包括在建校勞動中,同學們可以鏟土,他就主動去抬土,并沒有同學認為他是無用之人。有一段時間他還獨自承包了打掃班級部分衛生區的工作,讓他很高興找到了自己在集體里的存在感。
最讓吳連才感激的是石林育才的老師不但注重教知識,更注重教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劉世聯老師把數學的每一個例題講得很細,他要求同學們每天下午放學后,到學校的后面山坡上,把當天學到的知識在腦子里“過”一遍,并把這個過程復述給同學們聽。吳連才認為這種方法對他鞏固知識很受用。他還發現劉老師解析數學題,總善于用多種方式解析,能夠和前面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
(三)
正是憑借在育才厚實的學習功底,三年后吳連才以666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石林一中。2001年以超過重本錄取分數線27分的成績,考入了云南民族學院歷史系。2005年從云南民族大學畢業,同年考上本校的專門史碩士研究生。2008年畢業后,就職于云南科技信息職業學院,擔任過分團委書記、輔導員、思想政治課教師、歷史教師及后勤主任等工作,并作為一個校區的負責人之一,管理過1000余人的校園。曾經榮獲過優秀教職工、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多年的工作實踐,使吳連才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具備了較強的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擔負責任的能力,為以后的工作積累了扎實的工作經驗。2009年吳連才考上云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攻讀中國邊疆民族史專業博士學位。在整個學習期間,他十分熱愛他的專業并為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較為系統地掌握了有關歷史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同時對中國民族史、民族關系以及民族學調查方法、社會學調查方法等理論知識,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學習,具備了應有多學科知識分析和研究邊疆民族歷史問題的能力,具備了獨立進行歷史研究和教學的能力。
2015年8月吳連才從云南大學博士畢業,應聘到玉溪玉溪師范學院,從事學報編輯工作。4年多來他參與近2000余篇學術論文的審稿工作,完成100余篇論文的組稿、排版、編輯等工作,期間因工作突出獲得過優秀黨員、優秀教職工等榮譽稱號。迄今共發表學術論文《清代水利兼銜制度研究》等10余篇,出版了專著一部,完成了一個省級社科項目、一個教育廳項目,有一個省級項目和2個玉溪市社科項目在研。
多年的學習和工作歷練,塑造了吳連才積極、自信、勤于思考、敢于創新和善于合作的性格特點。他說“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以是育才學校的學生為榮,我會把育才教予我們的吃苦耐勞、勤奮拼搏的精神傳承發揚下去,并貫穿于自己一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
(圖、文/任正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