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的“研究性學習”初探
石林育才教育集團總部 李琴玉
研究性學習,一個各個領域都在日益滲透的名詞。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學會學習,再到學會進行“研究性學習”所需要走的路還有多遠?這是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漢字,是全世界形成最早,形體最優美,發展最成熟的一種文字,漢字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而由漢字所創作而成古往今來的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一朵獨放異彩的奇葩。可以這樣說,中小學語文課堂是培養祖國新苗學習漢語、學會寫作、熱愛文學的一條必經之路,如果中小學語文課堂僅僅是教給學生干巴巴的拼音、支離破碎的漢字、一個模式的課文……而不能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賞析優秀作品、陶染文學氣息、萌發創作愿望,那么,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是蒼白和無效的!針對中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是我們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對于有效的研究性學習,筆者作了以下的探索:
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學會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必須先進行扎實有效的研究性教學。至今還記得曾聽過一位有幾年教齡的小學低
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進行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教師還要教給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同樣是一堂初中語文課《詩三首》,有一位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先教學生字,然后分析課文,這一過程只有教師在講,學生則跟著教師學;而另一堂課,則是教師在課前便安排了學習小組,進行課前預習生字和課文,一上課教師便檢查小組及個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于學生已經學會的問題只檢測不再重復,對于學生不能掌握的重點講。隨后便是學生分組進行自學情況匯報,對能夠拓展思路,從各個渠道收集信息和知識進行學習的小組讓他們作為主講,多一些時間展示和教學,然后教師及時進行二次備課,把學生未能自學完成的知識進行點撥和引導等。前后一對比,則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必須有其特定的媒介和必要的方法,成立學習小組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合理的搭配,讓他們自己形成一個團體進行互助學習,對于不懂的問題自行進行研究或質疑。然后則是提供必然的工具書;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簡單說來是課文中一些常用的標識和理解上下文的方法;再者則如何自學全篇文章,找出自己不能領會的知識點進行自學、互學探討;還有則是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上網、向長輩或高年級同學請教等方法進行研究性學習。
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進行有效的研究性學習,必須使學生形成宏觀的語文知識體系。有一個故事令人回味,有一個人在沙漠上走了三天三夜,因為沒有糧食和水,已經無法堅持下去了,所以就死在了沙漠里,而當人們發現他時,他離綠州僅有
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進行有效的研究性學習,要將課內外所學到的知識合理利用和整合。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其實不然,擁有知識卻不會運用知識的人大有人在,知識之所以能夠爆發出不可估量的力量,就是因為人們對它們的運用。學過英語的人都知識,如果脫離了課文或語境來記憶單詞當時是非常容易的,但遺忘起來也非???;而如果先熟悉單詞,然后在閱讀或寫作中進行運用,這時的英語單詞就能夠在腦海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而且越運用就記得越牢固!語文知識何不是如此,在課堂中剛剛學到的生字新詞,如果能夠配合著相應的課外閱讀或者寫作進行理解和記憶,那樣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因此,我們要設法教會學生一邊要努力學習課內外的知識,而且要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讓知識轉化為再學習、再研究性學習的動力。對于所學到的知識要做到較好的利用和整合,進行研究性再學習,還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鑒:讓學生用口述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敘述,進行課文續寫,進行課本劇表演,舉辦口頭文學創作大賽等等。通過這些方法對學生的知識進行鞏固和訓練,也是研究性的學習。
中小學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而語文學科的基礎性、綜合性、工具性、人文性又注定了它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中學語文教學所要面對的不僅是歷史的傳承,還有不斷的創新和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語文發展態勢種種都提高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語文的難度。可以說,要讓學生學會研究性學習,并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教育工作付出百倍的努力,研究性學習要學得深,學得有價值,把握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地面對,采用逐步的培養,層層突破的方法,慢慢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