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壇系列之七:行知文化與育才文化
20多年來,云南育才教育集團傾力打造并踐行的育才文化,其理論基礎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為了保持育才本色,追根溯源,我們推出了專家講壇《行知文化與育才文化》系列報道,相繼介紹陶行知先生創辦學校的歷史背景和辦學思想。今天推出的是第七期,側重介紹陶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云南育才教育集團的辦學理念是“辦真教育,育真人才”,故辦學23年來,非常注重學生的品行修煉和人格陶冶。集團各校推行的“會做人、會學習、會生存、會關心、會創新”的五會1000分修煉,其中“會做人”就是育才人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堅持“求真”、“做真人”,激勵學生從小養成“求真、求實”的良好品質。云南育才不但繼承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而且很好地將這種教育思想加以實踐并發揚光大!
主講:李世莊
李世莊:四川宜賓人,曾當知青務農;進廠做工;到學校教書。1978年起,再上學讀書,回校任教并參與管理;又到政府、黨委、地區人大、市教育局做行政事務。2010年始,加入云南育才教育集團專家組。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先生對教育、對教育目標、對教師和學生教學活動追求的最簡明、最深刻的概括。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
從《假人》一文中,陶先生講到顏元的故事:顏習齋十六歲時,他的干祖父朱翁想行賄為他活動中一個秀才,他哭得連飯都不肯吃。他說:“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有了這種不作假的品性,發憤讀書,潛心研習,最終成了清初的大儒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的創始人。
教學生是這樣,陶先生對自己的子女要求更嚴。陶先生1941年元月二十五日有一封給二兒子陶曉光的信,要求兒子“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事情是這樣的:
1940年底,雖然沒有正規學歷,但在無線電方面很有專長的二兒子曉光,去成都一家無線電廠做技術員,廠方讓他提供學歷證明書,他更寫信向育才學校副校長馬侶賢求助。馬便給陶曉光寄去一張畢業證明書。這畢業證書當然是假的。后來陶先生知道了這件事,先批評馬侶賢不該弄虛作假,接著電告曉光將那張假畢業證寄回。又給曉光寫了一封快信,由于怕兒子急要證明,陶先生自己寫了一張說明附在信內,信還特意加了題目《追求真理做真人》。信中陶先生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張進行,倘使這樣真實的證明不合用,寧可自己出錢,不拿薪水,幫助國家工作”,“萬一因證明不合傳統,而連這樣的工作學習亦被取消,那么你還是回到重慶,這里有金大電機工程也可去”,“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萬一金大也不能進,我愿籌集專款幫助你建立實驗室,決不向虛偽的社會學習或妥協。你記得這七個字,終身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方是真學問”。
陶行知教子:追求真理做真人
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決不向虛偽的社會學習或妥協;浩然正氣溢于言表,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這就是陶行知先生!
現在還可以找出因長輩設法欲獲取功名,哭得連飯都吃不下的學生嗎?還可以找出23歲的兒子外出自食其力做工,但決不做假提供證明方便的家長嗎?
辦真教育,育真人才,這是郭跨存董事長對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刻領悟后的選擇;求真,是我們育才人的追求和信念,是我們集團各校不懈的努力與奮斗方向。
云南育才教育集團的辦學理念“辦真教育,育真人才”
凡是科學的,符合教育規律的,促進學生手腦并用的,有利于開發學生潛能和創造力的,提高學生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教育就是真教育,這真教育培育的人才就是真人才。反之,就是偽教育,偽教育培育的人也不可能真。
大家熟悉的四顆糖的故事,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個故事反映了陶先生的大愛精神:愛學生。但學生有毛病又不遷就,有錯必引導、教正,表現了陶先生育人的科學方法;糾錯不當眾呵斥、訓誡,而是以“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的原則,叫到辦公室;與學生平等交流,心靈溝通,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如春風化雨,潤物有情而又叫人心靈震撼。
育真人才,離不開科學的精神,正確的方法,大愛的胸襟和令人心弦震顫的溝通。集團推行以“五會”為核心的1000分修煉,關注的重點就是促進學生求真,做真人,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行為有規范,對照有標準,反思求誠實,前進有方向。同學們在活動中互幫互助,共同提高。我們的主題班會則是學生參與設計,自己主持,自我完善,自我激勵,求真求實的活動。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創造空間和表演舞臺,又使學生自我價值得以實現和提升,在品行修煉,人格陶冶的路上,增添了創造的勇氣、信心和能力。
云南育才教育集團直屬學校“五會1000分修煉助我養成好習慣”活動現場
陶行知 語錄
1、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2、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3、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4、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李世莊 整理與撰稿)